糖心app官方入口下载:洗衣机拆卸清洗图解-马上评|是不是摆拍,孩子都不该成为流量道具
近日,4岁小网红“瑶一瑶小肉包”的一则视频引发网友热议。视频中,小女孩在路上蹦蹦跳跳地走着,被旁边的小男孩突然用脚绊倒,致其摔倒并大哭。针对摆拍质疑,其母亲发布了长文回应。
圆圆的脸蛋,萌萌的表情,“瑶一瑶小肉包”是表情包常客,也是很多网友熟悉和喜爱的小网红,仅在某平台就拥有两千多万粉丝。如今陷入争议,有哪些教训或启示?
当未成年人成为“流量密码”
在网络讨论中,不少网友质疑视频为摆拍。“摔倒视频都不知道拍了多少个了”“正常的家长看到这个,反应应该是会赶紧上前去扶孩子起来吧,镜头也会晃动,但这个完全无动于衷,只能说明就是等着故意拍这样的画面……”类似的留言随处可见。
简而言之,网友认为这种摔倒镜头只是一个用了多次的套路,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抓拍。对此,“瑶一瑶”母亲回应,“我一直觉得小朋友摔摔打打才能长得更皮实”,话虽如此,但如果真是摆拍,显然是不可接受的。
从现有证据看,虽然还不足以认定视频就是摆拍,但网友之所以有质疑,也建立在某种事实之上——打造“小网红”,当下确实成了一些家长乃至老师踏入网红赛道的捷径。
晒娃是父母的刚需。视频记录孩子的生活日常、成长瞬间,本身没有问题,“晒娃”也一直是短视频领域的热门题材。表达童真童趣,展现他们的懵懂可爱,确实能吸引不少点赞,作为父母或亲人,偶尔晒一晒无可厚非。
不过,随着相关内容被商业化,视频逐渐开始脱离自然、日常的语境——拍摄有了脚本,儿童成了“演员”,甚至广告植入都开始出现,变成了一种流量生意。前不久有媒体就报道,当下未成年人成了一些博主的“流量密码”,孩子的童年生活、校园日常等全程被网络包裹注视,不少短视频中还充斥着商业气息。
这才是人们更担心的问题,即不少儿童其实是在不知情或被裹挟的情形下出演短视频,儿童变成了牟利的“工具”,过早地去接触成年人世界的游戏规则,甚至去迎合一些低俗的审美趣味,从而给自己的身心成长带来难以意料的影响。
“瑶一瑶小肉包”母亲在回应中也提到,“很多合作的客户要求瑶瑶做比较过分的动作我都会立即终止合作”。可见,打造“网红儿童”确实成了一条产业链,也被一些商业机构所盯上。
“网红儿童”类短视频应有边界
“小网红”相关短视频、账号越来越多,也频繁引发争议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恐怕还需要社会各界划定一个儿童接触互联网的边界,明确相关内容的传播规范。
比如,法律目前并未明文禁止未成年人作为短视频的主角或者参与者,但儿童出演带货短视频,是否应当参照广告管理?根据现行《广告法》,未满10岁的儿童不能代言广告。若按此执行,虽然会对不少短视频创作带来影响,却能更大程度地尊重未成年人的心智特征和合法权益,也避免儿童被过度商业化利用。
利用“网红儿童”牟利,则是被明令禁止的行为。中央网信办“清朗·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就提到,重点整治利用“网红儿童”牟利,恶搞儿童博取关注、卖惨引流的行为。去年12月,国家网信办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,也点名部分账号炮制所谓“网红儿童”,违规引流牟利。
这些治理行动很有必要,各平台、创作者也当举一反三,明确内容红线,规范传播生态,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隐私。
平心而论,在社交媒体时代,年轻父母有晒娃的情感需求,儿童也有“触网”的权利,很多儿童短视频的拍摄者发布者未见得就有“坏心眼”。但如果不加节制,迷失在了汹涌的流量里,或是对儿童的权益和成长缺乏足够重视,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,客观上也会造成对儿童的伤害。
儿童,终究是法律上的“不完全行为能力人”,他们的身心健康、合法权益、个人隐私等理当得到更严格的保护,而父母是主体责任人。
期待这次事件之后,相关短视频创作者,特别是那些“小网红”的父母,要对孩子多一些保护和关爱,不能让孩子透支童年、沦为流量的道具,过早卷入互联网的“名利场”,也希望“瑶一瑶小肉包”未来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。